26
2021-06
USB母座短体的认知误区
  随着便携性数码电子设备的普及,微型化、小型化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大消费者的面前,有心的客户可能会把数码电子产品进行拆机,会发现里面的USB接口比我们平常见到的要短,测量后发现大概只有10mm左右!其实,现在绝大多数小型化数码电子设备里所用的USB母座接口都是短体10mm母座,生产商为了减小产品的体积,就必然要缩小PCB线路板的表面积,把尽可能多的电子元器件整合起来,而USB母座又是占用线路板表面积的大头,因而现在的USB母座制造商就通过修改五金模具、重置塑胶模具来减小USB母座的体积,把USB母座短体和USB母座接口普通规格的产品放在一起对比,可以明显区分出二者的区别。目前我司业务部接到很多方案公司的咨询,经过多次沟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方案公司在设计PCB线路板排列发布时,经常会为了USB母座所占空间给困扰,在USB母座短体与USB母座接口普通规格间纠结!一方面想要USB母座短体的空间紧凑性,一方面又需要USB母座接口普通款的插入稳定性及牢固性。方案设计人员认为USB母座短体对USB公头的吞入长度比USB母座普通款的要短很多,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USB母座短体10.0mm的接口吞入性与普通USB母座接口没有一点差别!USB母座短体短掉的一部分是通过塑胶端子尾部突起的部分进行所接而得到的,五金外壳的长度对插入深度没有任何影响!
26
2021-06
短体USB母座与常规款的区别
  提起短体USB母座那一定要把常规USB母座一起列出来,大家都知道“短”是相对的,一定要有参照物,此文中的参照物就是常规主体的USB母座,一般来说,常规USB母座的五金外壳主体长度(不包含固定脚及插件脚)一般介于13.5到14.2mm之间,属于这个长度区间范围内的USB母座就是我们所说的USB母座常规款,短于这个长度区间的都称之为”短体USB母座“,比如说12.1mm、11.5mm、10.5mm、10.0mm等,无论双层,单口还是多联体等,还是焊板方式中的卧式90度或是立式180度等,定性”短体USB母座“的依据就是五金外壳接口长度,其实短体USB母座也是后来根据客户需求而演变而来的,随着数码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对USB接口也随之提出缩小体积的要求,于是短体USB母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短体USB母座的设计思路非常巧妙,它不会改变USB公头的插入深度,换言之,它与常规USB母座对USB公头的吞入深度是一样的,那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拆解我们可以发现,原来缩短的这部分体积,全部是由USB母座的内部塑胶芯所贡献的,通过减少胶芯的厚度,从而实现USB母座的短体化,短体USB母座的优势十分明显,在不改变USB母座的所有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的PCB板的占用空间能为其他电子元器件的设计提供的更大的可能性及灵活性!这一点从市场上的短体USB母座的出货量比例上就可以轻易看出!市场对短体USB母座还真是“情有独钟”呢!
26
2021-06
直边USB母座与卷边翻边款的区别
  如果有采购过USB母座的客户一定会发现,USB母座的一个重要的规格区分条件就开口的直边平口与卷边翻边翘边的分别,说白了就是接口端的五金外壳有无外翻的区别,如果用业内比较的用语那叫“有无带导位”,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明白这是一个引导USB公头插入的作用,功能上与我们常见的漏勺一样。那这两种规格各自的优势及所用产品有什么不同呢?一般来说直边USB母座常常用于对塑胶外壳尺寸设计及产品的外观密闭性要求高的设备产品上,换言之就是要USB母座与塑胶外壳的结合紧密度,即“开口即接口”,否则则会影响用户的数据线插拔体验,反之,如果对PCBA贴片及焊锡平整度和产品的组装度没有把握的话,那么卷边翻边翘边USB母座则可以在用户体验时帮上大忙,因为就算接口贴片焊接时产生些许偏差,由于USB母座导位口的存在,接口五金外壳整体外翻,视觉上不会有组装偏位的感觉,另一方面,漏斗式的导位口,能将来自不同方向的USB头连接线顺利地带入USB母座当中。但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使用卷边USB母座并不代表PCBA及产品组装工艺的一定有瑕疵,导位口只是提供的一种选择罢了!
26
2021-06
为什么USB3.0母座接口都是蓝色塑胶
  数码电子设备等产品见得多了,其装配的各种接口也认识的七七八八了,HDMI,SD,PJ,话筒接口,VGA视频接口,DC电源接口,还有为常见的USB母座接口,USB连接器早是由IBM,微软,康柏,Inter等多家在行业内拥有统治地位的企业在1994年提出的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的概念,其中文名称为通用串行总线,而USB也是由具体英文单词的缩写而来(UniversalSerialBus),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推出USB3.1母座连接器,但在此之前,USB3.0母座连接器是传统USB母座发展的集大成者,也是在当时为先进的USB接口,就算在目前USB3.1母座已经大行其道的形势下,USB3.0母座连接器仍然是笔记本电脑及桌面PC设备的标准配置,一般都自带有2到3个USB3.0母座接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USB3.0,USB3.0母座接口连接器其理论大传输带宽可达5Gbps,换算为我们为熟悉的MB单位为500MB(兆),但这只是理论速度,实际在传输过程中会有些许损耗。以上这些都是电子电气性能参数,它为直观的特点是它的蓝色塑胶胶芯,以致于在电子市场上很多消费者都把USB3.0母座接口连接器亲切地称为“小蓝”接口,渐渐地会得到一种结论,蓝色塑胶的USB母座就是USB3.0母座接口连接器,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不过也很难避免,在不了解产品本质的基础上,是很容易被这一假象进行视觉麻痹的。本质上来说,USB3.0母座接口连接器与2.0大的区别在于相关芯片模组的不同,不同的芯片提供不同的传输带宽,但从直观的接口上来看,好的区别办法就是引脚Pin针数量,2.0为4Pin针引脚,而3.0产品则有单口9Pin引脚针位、双联体18P引脚针位。
26
2021-06
反向USB母座所存在的问题解析
  随着数码电子设备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后,智能手机的兴起,USB母座连接器也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出货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说到这里,有些读者会开始困惑,智能手机的兴起与USB母座连接器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拨开迷雾,洞悉本质的话,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就如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说,一块落石与一个矿脉之间本质上也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样!08年以前,当时手机的设计思路是:手持设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其与桌面PC等数码设备的联系或数据传输交换是偶然发生的。依据这种思路,当时几乎所有的手机充电接口与数据传输接口是分开的,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充电接口一般采用DC座,而数据接口常使用MINI迷你USB母座或自家设计的接口(由于使用范围及频率小而低,所以不用考虑接口的通用性)。我们就拿曾经红极一时的“机皇”-诺基亚N70来说,充电接口为微型DC接口,而其数据传输及交换接口则采用Pop-Port接口。而后随着IPHONE及安卓的横空出世,智能手机与PC端的数据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于是配件通用性的问题就此摆上台面,后USB母座连接器则成为了天然的选择,搭上了这趟”顺风车“,但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拒绝使用电脑上使用的14.0mm主体的USB-AF母座,因为它对移动设备来说,实在太大了。市场也很快给出回应,短体USB母座AF10.0连接器应运而生。再后来,反向短体USB母座也出现了。开始,在反向USB母座未推出前,客户一般采用双层一体式USB母座,但其厚度一直无法缩减。而设计人员发现,如果采用一个正向USB母座加一个反向USB母座分列PCB线路板的正反面,则总体厚度则大为缩减,虽然程度仅为”毫米“级别,但在的移动设备的PCBA里,已经十分宝贵。反向USB母座与常规正向USB母座,使用者是无需辨别的,因为一旦装上外壳,接口外观上是没有正反之分的,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接口,消费者只需简单找对接口反向,插入即可。但对产线人员来所,可没那么简单,当一个工作台面同时需要安装正向及反向USB母座连接器时,组装过程中,就离不开辨别产品规格的工序,而通过实验发现,辨别产品规格的时间甚至比组装一个产品的时间还多,严重地影响了产线的生产效率,无形中又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成本
26
2021-06
TYPE C母座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看到BBS里在讨论TYPEC母座接口连接器时,作为读者的你,可能还会一头雾水,看到其的实体图片时,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哪一个科技公司又推出了新的接口规格。但如今2年过去了,时钟指针指向2017年,当我们再次提及TYPEC母座接口连接器时,你一定不会再次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TYPEC母座接口连接器已经随处可见,但任何技术的进步,一定不会是理所应当、一蹴而就的,TYPEC母座的飞速发展,背后离不开移动设备厂商的大力推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正是这些设备厂商推动了这项技术的出现,早在2013年底,USB3.1的规范标准就已经正式推出,当时的移动设备的市场环境是,苹果作为一家要“再次发明手机”的企业,自从乔布斯2007年在旧金山的马士孔尼会展中心推出代iphone后,苹果手机便惊艳了世界,而到了后期推出了iphone4及4S后,凭借其超时代的外观ID设计和强劲的性能以及流畅的操作体验,苹果彻底震撼了世界消费品市场,而恰巧当时4S推出时的广告语就是“再一次改变世界”,反观当时的竞争者安卓系手机,操作卡顿,屏幕显示粗糙,APP质量低下等问题,在4S的强大机能下,显得相形见绌,4S就是当时的“机皇”,而且其热度超过了前霸主诺基亚的任何一款爆款手机,而围绕4S(由于其并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昂贵的),当时还有非常多因为爱慕想得到它的消费者,出现了非常多“奇葩”的新闻事件,我们这里就不作雷述。其实早期的安卓系统在IOS面前被“吊打”,从某种层度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安卓系统在谷歌在开发初期或者说开发初衷适配的是按键机的操作逻辑,初的设想是要推出一款安卓的全键盘手机,用以取代微软的WINDOWSmobile系统(没错,就是当时的多普达系列的手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HTC),但无奈,中途IPHONE横空出世,导致“画风突变”,谷歌无奈必须调整之前已经设置好的战略蓝图,将其操作系统由原先适配的全键盘调整为全触摸,从这点上看,“半路出师”的徒弟斗不过师傅,这也在情理之中。
东莞市科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